光电带隙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
“光电带隙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” 于2012年1月16日批准筹建。实验室依托于哈尔滨师范大学,在集聚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优势力量,整合“先进功能材料与激发态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”和“低维体系与介观物理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”的资源,凝炼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组建而成。实验室在两年建设期内超额完成各项计划指标,于2014年6月19日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。2018年12月28号,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评估,评估结果为良好。
实验室致力于光电带隙材料国际前沿科学问题,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,揭示材料性能的新机制,探索制备材料新方法,产出原创性成果并实现转化。总体定位是“立足龙江,面向全国,走向世界”,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光电带隙材料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高地、优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。
实验室在多氢化物超导理论、“幽灵”极化子理论、锂硫电池电极、宽光谱光电探测器等领域上取得突破性进展,部分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,多篇代表性论文陆续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、Advanced Materials、Angewandte Chemi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物理、材料、化学以及综合类顶级期刊上,并得到高水平同行专家的肯定和引用。所发表的SCI论文篇均引用超过25次,H因子达到76。上述工作助力我校材料科学、化学学科进入国际ESI前 1%排名,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“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”,物理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,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进位,并入选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学科培育学科。多名教授担任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编委或客座编辑。
实验室在过去五年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。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、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4项;出版专著14部;发表SCI论文781篇,SCI总被引达20030次;篇均被引用25.6,H因子76。ESI 1%高被引论文23篇,ESI 1‰热点论文1篇。申请发明专利88项、授权28项,转化10项。
实验室成员紧紧围绕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,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科研工作,解决了光电带隙材料领域的部分科学问题。通过组建研究团队,努力提升承接项目能力。评估期内承担科研任务总体情况如下
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6项,获得经费3814.5万元。来源包括:国家自然基金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、黑龙江省科技厅、黑龙江省教育厅、哈尔滨市科技局、哈尔滨师范大学等。
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9人,包括教授29人,副教授11人,讲师19人。其中包括国家中青年专家1人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、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、省“龙江学者”特聘教授/青年学者4人、省杰青6人,省优青8人,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,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11人。
实验室40岁以下研究骨干24名,占比40.6 %,全部具有博士学位。40岁以下研究骨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,占比43%;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3项,占比48%;8人获得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基金,占40岁以下研究骨干的33%。发表SCI论文325篇,占比37%。
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,其中SCI二区及以上收录271篇, SCI一区96篇。 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:实验室学术骨干指导的研究生均参加过国际、国内学术会议,其中有12名研究生发表会议论文或做学术报告。参加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、互联网+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物理教学技能大赛、“华夏杯”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、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(创新赛)等比赛,奖项100余项。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达100%,无任何学术不端行为,获得优秀、特别优秀硕士/博士学位论文62篇;指导研究生积极申报各类科研创新项目,获批43项。